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,我進行了和重感冒抗戰的準備。在確保飲用水充足,運動飲料充裕,還有身旁有一盒退燒藥後,我便倒在沙發上,當起一顆馬鈴薯,開始了兩天半倒在沙發上的追劇生活。
由於發燒時應該無法使用太多腦容量,因此這次追劇之旅我選了台灣喜劇〈俗女養成記〉。本以為是無腦的爆笑喜劇,沒想到這趟旅程卻讓我笑中帶淚,淚中帶笑。這齣劇的精隨是眾多的笑點,但戲劇的精神卻體現在女主角陳嘉玲潑辣溫柔的個性,還有她熱情獨特的家。
這部劇的時空分成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民國六十幾年的台南鄉間,也是陳嘉玲的童年背景。第二個階段是現代的台北,陳嘉玲三十九歲的歲月。
民國六十幾年,那是一個戒嚴的年代,也仍是不太富庶的年代。那時有間中藥行,老闆是位穿著筆挺西裝的爺爺,他就是陳嘉玲的爺爺。這位爺爺穩穩當當地撐起一個家,讓嘉玲的童年都能在這間中藥鋪的淡淡藥香裡度過。
在這十集的劇中,有一幕是嘉玲的阿公隨口開玩笑說,她不是爸媽親生的,是從廟口垃圾桶撿來的。嘉玲聽到這兒直接愣住,接著她寫了封信,感謝陳家所有人這幾年的照顧,就離家出走了!看到這兒我不禁完薾一笑。有多少小孩和我與嘉玲一樣,都曾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呢?特別是被父母責罵之後,會覺得父母既然這麼嫌棄自己,自己一定不是父母心愛的寶貝吧。
在發現嘉玲失蹤後,陳家全家出動,阿公去找了他過去最害怕的警察幫忙、阿嬤則在村中到處廣播找乖孫女,
爸爸騎著機車載著媽媽到處呼喊女兒的名字。在他們慌慌亂亂的尋親時,我看見他們彼此的真情,與厚愛。
最後,嘉玲被以前爸爸照顧過的流浪漢發現了,他幫忙把嘉玲帶回家。陳家一家團圓了。在紅澄澄的燈籠下,大夥兒圍著桌子快活地分享美食,舉杯交歡,孩子們也在另一桌打鬧嘻笑。同樂的笑聲裡,不分你我。
這就是嘉玲的家,一個平凡的,充滿大小的胡鬧與波折的家庭。
這個家庭裡也有遺憾,比如嘉玲奶奶的猝然離世,而嘉玲父親則後悔著自己沒能及時圓滿母親的心願,沒有趁母親在世時,為她打開一個卡住的抽屜。
這個家庭裡也有難題,比如嘉玲弟弟的不為人知的性傾向,觸發了向來溫和的嘉玲爸爸的地雷。
但,這是個幸福的家。不富裕,卻是大家稱羨的家庭。因為那是最有溫度的家庭。我一直都覺得,一個人長大後是什麼樣子,真的跟孩提的家庭很有關係。
在這個家庭長大的嘉玲,縱使成熟後的人生,仍有許多迷惘與惶惑,但她無論何時都有能量瀟灑地站起來,做她想做的陳嘉玲。
行筆至此,我也想起自己的家庭,在過去模模糊糊的記憶裡,帶給我的溫暖與堅韌。
冬日清晨,空氣冷到讓人很難從熱呼呼的棉被中爬出來,更別提要用管線裡超凍的冰水洗臉了。聽到我抱怨水很冰後,我的爸爸便在早晨準備了一盆溫熱水讓我洗臉,甚至幫我用吹風機把等會要換的制服吹熱了。
夏日豔陽,登頂的山路陡到我氣喘吁吁,山徑險要到我四肢貼地爬著前進,下方的坡谷深到我冷汗涔涔。我呼天喚地叫著前方的媽媽,半哭著說我要折返回去。她卻告訴我這路只有一條,單行道,後面都塞滿要上山的人了,妳不行也得行。於是我撐過了一座座山頭,也因為這些意志力的一次次檢核,讓我能更加輕鬆地走過了一些需要咬牙前進的歲月。
在家庭的溫暖裡,我安心歇息,在家庭的威逼裡,我抬頭向前。一步一步地,慢慢走出家門,也慢慢走進萬千世界。
我們爭吵過,也在憤怒時說出太多傷人的話語,也曾相互不理解,在相鄰的房間內各自落淚。
但,這也是個幸福的家,因為裡頭有相互的寬慰。這種寬慰,並不是不爭吵,而是爭吵後能互訴心情,是爭吵後能嘗試感受對方的心思,是爭吵後的慢慢言和。這種寬慰,是遺憾後的看淡,是看淡後的釋然,是面對無解課題的慢慢放下。
我感謝家人們在這些時光中的陪伴。
世上沒有一則故事是完美的童話,也沒有一個家庭能永遠平順和樂。可貴的是,怎麼在不完美的日子裡,仍帶著笑顏度過;怎麼在不順遂的日子中,深呼吸,保持平靜,讓這份平靜,安撫家人的身心。
俗女養成記的劇追完了。
我也會回到我平凡的家裡,繼續過著哭哭笑笑吵吵鬧鬧的幸福日子。